黄疸型乙型肝炎的全部病程1般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黄疸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
黄疸前期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出现黄疸这段时间,约为很多天至2周。起病时患者常感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少数患者可延续高热很多天。更加突出的症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消退、恶心、呕吐,特别讨厌油腻食品,上腹部堵胀满闷,尿黄似浓茶水,大便较稀或便秘。在这阶段因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应特别注意,如有的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类似感冒。有些患者可伴关节酸痛而被误认为风湿病。
所谓黄疽是指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从而引发巩膜及其他组织出现的黄染现象。胆红俗代谢进程中,前后产生两种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不管何种胆红素升高,都可能引发黄疸。黄疽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巩膜、黏膜、血管、皮肤等处。因这些组织富含较多的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标准而患者未表现巩膜、皮肤的黄染称为隐性黄疸;只有皮肤等部位的发黄而血清胆红素不升高者,称为假性黄疸。
前面我们已提到,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工厂”,间接胆红素生成后必须运到肝脏进行转化后排泄。肝脏如出现炎症或其他病变,其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进程出现障碍引发血清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患者迅速出现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发黄等体征。黄疸前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炎。此种黄疸又被称为肝细胞性黄疸。因此,黄疸出现与否,是肝脏受累或出现病变的1个重要体征,但出现黄疸者未必都是肝炎。临床上把因红细胞过度或过量破坏引发间接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前性黄疸。有时又可由于胆囊或胆管部位的病变,如结石、肿瘤、炎症等疾病致使胆红素排泄漳碍,引发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引发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后性黄疸。因而可知,庙床引发黄疸的病因和病种较多,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病毒性肝炎而至。
相关新闻
上一页:请问乙肝怎么回事呢
下一页:乙肝携带者患者如何进行养肝
相关问答